共计 1579 个字符,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。
meta 的标签的使用是我在前端学习中曾经困惑过一段时间的问题。一方面不是很了解 meta 标签的用途,另一方面是对于 meta 标签里的属性和值不是懂,也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,所以这篇文章专门整理下 meta 标签,一个必用且关键的标签。
什么是 meta 标签?
引自下 W3school 的定义说明一下。
元数据(metadata)是关于数据的信息。
标签提供关于 HTML 文档的元数据。元数据不会显示在页面上,但是对于机器是可读的。
典型的情况是,meta 元素被用于规定页面的描述、关键词、文档的作者、最后修改时间以及其他元数据。
标签始终位于 head 元素中。
元数据可用于浏览器(如何显示内容或重新加载页面),搜索引擎(关键词),或其他 web 服务。
其实对上面的概念简单总结下就是: 标签提供关于 HTML 文档的元数据。它不会显示在页面上,但是对于机器是可读的。可用于浏览器(如何显示内容或重新加载页面),搜索引擎(关键词),或其他 web 服务。
meta 的作用
meta 里的数据是供机器解读的,告诉机器该如何解析这个页面,还有一个用途是可以添加服务器发送到浏览器的 http 头部内容,例如我们为页面中添加如下 meta 标签:
<meta http-equiv="charset" content="iso-8859-1">
<meta http-equiv="expires" content="31 Dec 2008">
那么浏览器的头部就会包括这些:
charset:iso-8859-1
expires:31 Dec 2008
当然,只有浏览器可以接受这些附加的头部字段,并能以适当的方式使用它们时,这些字段才有意义。
meta 的必需属性和可选属性
必需属性 content
meta 的必需属性是 content,当然并不是说 meta 标签里一定要有 content,而是当有 http-equiv 或 name 属性的时候,一定要有 content 属性对其进行说明。例如:
<meta name="keywords" content="HTML,ASP,PHP,SQL">
这里面 content 里的属性就是对 keywords 进行的说明,所以呢也可以理解成一个键值对吧,就是 {keywords:”HTML,ASP,PHP,SQL”}。
可选属性
在 W3school 中,对于 meta 的可选属性说到了三个,分别是 http-equiv、name 和 scheme。考虑到 scheme 不是很常用,所以就只说下前两个属性吧。
http-equiv
http-equiv 属性是添加 http 头部内容,对一些自定义的,或者需要额外添加的 http 头部内容,需要发送到浏览器中,我们就可以是使用这个属性。在上面的 meta 作用中也有简单的说明,那么现在再举个例子。例如我们不想使用 js 来重定向,用 http 头部内容控制,那么就可以这样控制:
<meta http-equiv="Refresh" content="5;url=http://blog.yangchen123h.cn" />
在页面中加入这个后,5 秒钟后就会跳转到指定页面。
name
第二个可选属性是 name,这个属性是供浏览器进行解析,对于一些浏览器兼容性问题,name 属性是最常用的,当然有个前提就是浏览器能够解析你写进去的 name 属性才可以,不然就是没有意义的。还是举个例子吧:
<meta name="renderer" content="webkit">
这个 meta 标签的意思就是告诉浏览器,用 webkit 内核进行解析,当然前提是浏览器有 webkit 内核才可以,不然就是没有意义的啦。当然看到这个你可能会有疑问,这个 renderer 是从哪里冒出来的,我要怎么知道呢?这个就是在对应的浏览器的开发文档里就会有表明的,例如这个 renderer 是在 360 浏览器里说明的。
常用设置
参考链接: